当 " 毕业 "、" 缩编 " 的浪潮汹涌而至,依然有一处 " 避风港 ",嗷嗷待哺急缺人才——双碳赛道。
进入行业近十年,北京中创碳投副总经理杨晋对此感同身受。
公司开展的双碳培训业务,2021 年以前,每年不到千人参加。2021 年,国家双碳政策正式落地,自主报名参训人数飙涨到了 5000 人以上。
而吴鹏博则快人一步,完成了转型。
几年前,90 后码农吴鹏博如愿以偿,跳槽到某互联网大厂,担任前端开发。但接下来的三年,常至午夜的高压加班、竞争 PK 的高度内卷,让他满身满心疲惫。
2021 年,他心生去意再次跳槽时,双碳赛道进入他的视野。如今,他在施耐德电气担任技术开发。
从互联网到实业,尽管是看似冲动的大跨界,但来了半年之后,他真切感受到," 一点不后悔,后悔来晚了 "。
除了少加班、少内卷之外,额外的馈赠还有安全感—— " To B 赛道不靠拼体力,更看重创新能力、行业经验等,所以,不用担心所谓 35 岁现象。"
杨晋、吴鹏博的经历,只是冰山一角。
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俏的预测,实现碳中和目标,中国所需投资体量高达百万亿级。
钱多,人也多。另据《2021 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预计,在 " 双碳 " 背景下,中国城市绿色就业总数已超过 4500 万人,对于数字化人才也求之若渴。
互联网裁员,双碳赛道招兵,一面是海水,一面是火焰,其实也是不同行业冷热周期的映照。
全新赛道,缺人千万
双碳赛道人才需求的发酵膨胀,源于最近两年,政策步步为营的推动。
2021 年 9 月,中国明确提出 2030 年 " 碳达峰 " 与 2060 年 " 碳中和 " 目标。次年 7 月,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。
随后," 碳排放管理员 " 这一新职业,进入了人社部等发布的新职业目录。
去年开始切入双碳赛道的猎头杰克,告诉《财经故事荟》,碳排放管理员的职责,涉及碳排放监测、碳排放统计核算、碳排放核查、碳排放交易、碳排放咨询等。
" 既要高瞻远瞩,懂法规懂政策,也要吃透行业,能落地能实践,其实合格的人才并不好找。"
一些传统的能源管理巨头,同时是双碳赛道的骨干玩家,也在招揽双碳人才,且对数字化人才尤其青睐。
由于 80% 的碳排放由能源消耗引起,因此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,提升能源系统稳定性,节能降耗,是碳中和的必经之道。
根据前述《报告》测算,当下,在与绿色就业相关的行业中,绿色建筑行业、生态基础设施产业、绿色技术研发与服务产业的就业人数位列前三,分别为 2257 万人、1025 万人、434 万人。
吴鹏博入职的施耐德电气,恰好在以上三个领域均有涉及。
在双碳背景下,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步伐在加快,软件则是代表性部分。在今年推出的多款数字化产品中,吴鹏博参与研发迭代的能效管理及数字化运维平台 EMS+ 也同步全新升级。
从高调的互联网,跳槽到低调的传统实业,他曾以为自己是 " 例外 "。入职后吴鹏博才发现,新同事中,不少都有大厂背景," 来自字节跳动的,还有做游戏的,京东云的等等 "。
从互联网跨越到双碳,看似鸿沟宽广难以逾越,其实并非如此。
施耐德电气数字化服务产品管理高级经理黄咏博士介绍,施耐德电气在招聘产品经理、行业专家等岗位时," 比较看重经验 ",但 " 招聘开发人员,不会特别看重行业经历,更多看技术能力,看逻辑思维。虽然软件开发目的不一样,但其实路径、工具一致,而且能源管理是施耐德电气的传统强项,我们有很多 Know-How 的积累,也有很多应用案例作为参考,软件人才和行业专家,可以打配合战。"
此外,当下能源和工业类软件人才相对匮乏,非要吹毛求疵,要求相关从业经历,也不现实," 我们招聘的很多人员,其实来自互联网大厂 ",黄咏透露。
上述看法也呼应了吴鹏博的经历,跨界而来后,他并未感到多少不适,很快就能上手了。
可见,互联网技术人才投身双碳赛道,既可望,也可及——目前,能源管理已经进入了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系统化、精细化阶段,在感知监测、智能决策、科学执行环节,数字化人才都可以大显身手。
黄咏亲历了这一变化,行走在工厂里,他曾颇为惊讶的发现,技术人员很多手握大数据、AI 相关书籍,主动过来和他探讨。
" 互联网技术人才,到我们部门大有可为 ",黄咏说。
双碳风口的数字化追风人
上一篇:管培生,到底要不要去应聘?
下一篇:彩票公益金为大学生就业“加油”
相关文章: